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33 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化广阔农村和劳务市场,实行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 2024 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3.55 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 22.8 亿元,净收入 14.72 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 4994 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19187 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24 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 475 人 2375 万元,带动就业 712 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500 人 2500 万元,带动就业 750 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 500 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 72 人,占 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 428 人,占 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 145 人,占 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 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酬劳、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 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 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 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加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