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管理点击此处添加标题药物外渗定义原因上报处理了解药物外渗的定义•2014年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定义•药物渗出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管腔外的周围组织•药物外渗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管腔外的周围组织环境因素流程因素患者因素器材,药物因素医务人员因素药物外渗药物外渗的原因药物外渗的原因•药物因素•药物的渗透压•药物的浓度•PH值等•当药物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的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药物外渗的原因•患者因素(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症等引起血管阻力增加•肿瘤病人因长期输液化疗,使血管脆性增加,输液过程易出现局部渗液•反复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对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管壁弹性下降,变细变硬,管壁变薄,当注射药物的浓度增加时,血管腔内压力增大,血管难以承受从而导致药物渗出药物外渗的原因•患者因素(解剖因素)•肘窝及关节处血管滑出时不易发现•小关节处的血管则较细,皮薄,脆性大更易滑出血管,手腕和手臂上的神经和肌腱较多,药物外渗可能损伤神经和肌腱;•患者在穿刺过程中过分紧张,引起血管痉挛或滞针,使穿刺失败致血管壁损伤•年龄疾病等因素•中老年人,皮肤松弛,血管壁弹性降低•疾病致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改变药物外渗的原因•医务人员因素•技术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选择血管不当,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确定针头是否在血管内的方法不正确(即反折针头,挤压输液管看有无回血,在挤压过程中冲击力大,易造成药物外渗)•正确方法:先关闭调节器,然后再慢慢打开调节器,在逐渐打开调节器的过程中,如果针头在血管内则有回血,这种方法用力均匀,对血管的刺激小,不易引起药液外渗。•责任心巡视,交接班等药物外渗的原因•医务人员因素•药理知识•腐蚀性药物能引起组织发生水疱甚至坏死•丝裂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腐蚀性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会引起组织发生长时间水疱和溃疡,坏死溃疡可持续数日或数周,伤及周围肌肉、皮肤、筋膜及韧带,甚至神经系统,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生感染和败血症药物外渗的原因•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较低时,血管痉挛收缩•流程因素•血管评估、选择流程、巡视流程、交接班流程药物外渗的处理•外周静脉(PVC)输注引起的外渗处理•停止输液,尽量回抽残留药物,评估药物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及渗漏处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范围•通知主管医生查看外渗局部皮肤•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H,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局部损伤皮肤受压,24H内局部用50%硫酸镁或冰袋冷敷,温度4-6℃,每隔15分钟更换,以降低药物活性,减轻局部肿胀,但植物碱类(奥沙利铂)不能冷敷.•遵医嘱局部封闭(长春瑞宾需bid,连续3天)药物外渗的处理•封闭的范围大于渗漏区•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PS:对注射部位应观察并做记录,包括外渗发生的时间,估算药物外渗的量,处理外渗的方法,病人的主诉及局部体征等药物外渗的处理•中心静脉(CVC)给药引起的外渗处理•患者一旦感觉CVC部位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胸部不适或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输液•如果是皮下埋泵,应正确评价针头的位置是否合适,回抽渗出液,如果无法吸出,则拔出针头,从皮下抽吸残留液,给予适当的解毒剂•通过埋泵输注解毒剂应避免液量过多引起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及时封泵,评估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及累及范围;必要时摄胸部正侧位片,确定渗液的原因及影响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观察局部皮肤、血管的变化,班班交接,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诉,做好心理疏导,观察时间不得少于10天详细记录外渗的药物、范围、时间和处理方法,填写护理风险事件报告单交护理部,科护士长以上人员给予跟踪指导药物外渗后组织坏死的处理•有水疱形成者避免水疱脱皮•如出现局部坏死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局部组织损伤达到浅Ⅱ度至浅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