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健康歌谣,树文明新风——巴南区鱼洞五小儿歌基地建设经验介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我们知道,童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难忘的。走过记忆中的童年,最令我们难忘的除了捉迷藏、打玻璃球、跳橡皮筋、过家家以外,就是哼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教的儿歌了。儿歌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琅琅上口的韵律,表达出不同的情趣和事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一首好的儿歌从诞生到广为流传,是一个较为复杂且蕴含多元因素的过程,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学校教师的正确引导。近年来,部分学校出现了许多内容粗浅,甚至变味的所谓“新校园童谣”,严重阻碍了儿童健康向上的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空间,不仅属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早早地侵蚀孩子纯净的心灵,一些信息垃圾也趁虚而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了净化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校园空间,努力创建具有现代文明的新巴南,鱼洞五校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以创建儿歌基地为契机,把儿歌基地建设与加强学校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了“唱健康歌谣,树文明新风”的儿歌创作和传唱活动,积极鼓励孩子们自己写儿歌、唱童谣,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如今,儿歌创作和传唱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不仅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促使了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现将我校的一些做法给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个简单的汇报。一、积极宣传动员,充分认识儿歌创作的现实意义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儿歌基地的建设,把此事工作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大事来抓。在教职工大会上,组织大家学习了有关的文件精神,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使老师们更新了观点,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用先导文明的手段占领学校业余文化生活阵地的重要性,对这一新生事物有了足够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儿歌的创作、朗诵、传唱,一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儿童的道德素质,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的“小公民”;二是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把儿童的言行引导到一条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三是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提高儿童的文明程度;四是抵制不健康童谣、儿歌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五是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好民间文学的种子。二、积极组建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儿歌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师代表、音体美教师、微机教师为组员。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由专人负责儿歌的收集、审稿、配图、打印、送稿等工作。根据儿歌创作工作的需要,学校还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儿歌创作及辅导要有活动计划和安排,每次活动要有文字记载;定期开展儿歌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儿歌培训和比赛活动;踊跃向各级有关报刊投稿,对所有发表的儿歌作品做好记载。这样,确保了儿歌创作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组织到位、1活动具体,使儿歌创作和传唱工作有章可循。三、建立儿歌创作队伍,积极开展儿歌创作和传唱活动1、儿歌创作队伍的组成儿歌的创作,离不开辅导队伍和创作队伍的建设。因此,我校很重视这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建立了一支以教师为主的儿歌创作辅导队伍,将全校的语文教师及其他文学爱好者动员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儿歌,并把他们作为我校儿歌创作辅导队伍的主要力量,并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各种儿歌创作培训、儿歌作品研讨会,提高儿歌创作辅导能力,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儿歌创作辅导活动。二是建立了一支以学生为主的儿歌创作队伍。在全校学生中以班为单位,成立儿歌创作小组,每班不得少于3人,全校保持在50人以上,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儿歌创作能力的学生队伍。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校学生推开。2、开展儿歌创作和传唱活动学校要求各班每学月开展一次儿歌集体赏析、诵读、创作和演唱活动,使师生儿歌欣赏、儿歌创作水平、儿歌普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