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非遗融入生活

让非遗融入生活_第1页
1/6
让非遗融入生活_第2页
2/6
让非遗融入生活_第3页
3/6
让非遗融入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社区、回归生活,是实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路径。6 月 10 日下午 4 点,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展演”在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拉开序幕。木偶戏、四川竹琴、四川清音、车灯、金钱板、藏族锅庄……各路非遗表演相继登台亮相。虽然正值盛夏,火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社区观众的热情,台下座无虚席,他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将活动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今年 6 月 10 日,是中国的第 12 个文化遗产日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社区'让非遗项目走进了普通大众,增加了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民众的文化自觉活动。”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明辉如是说。那么,非遗进社区到底是以怎样的一些形式?这些形式是否成为常态?起到了怎样的成效?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访了成都市的相关社区。爱我中华,了解我国文化遗产6 月 14 日,一场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门券收藏展览在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路社区举办,引来了不少社区群众驻足参观。展览以专题《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篇,用“非遗”内容的门券,向观众介绍了什么是“非遗”、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哪些文化现象或者产品属于“非遗”等内容,让观众一目了然。“在展览的过程中,主办方的几位老师还向路过的市民解释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含义。让我们增进了了解,感觉到作为中国人都有义务来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社区居民梁淑华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展览在社区经常举办,主办人员很多都是本社区或者周边社区里的文艺爱好者、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地宣传传统文化和技艺,让大家看到了很多不常见的非遗文化,开了眼界。“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展览就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形式。”黉门街社区社会组织与服务中心主任王友蓉告诉记者,在黉门街社区还成立了“门券收藏之家”协会,70 多岁的退休老党员刘才庚是这个协会的负责人,他经常组织协会会员走到社区的各个院落里去,办展览,做宣传。刘才庚老人向记者自豪地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有“绵竹年画”门券、“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门券、“中国成都第四届风筝艺术节”门券、“芙蓉国粹川剧秀传奇变脸”门券等等,一张张精美的绵竹年画门券下面还附有儿歌或民谣。“儿歌、民谣属于口头相传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才庚说道,在院落里展览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让非遗融入生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