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由来(单选,次重点)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2、狭义:就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重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次重点)1、永恒性: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3、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选,次重点)(一)教育者-主导(二)受教育者-主体(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工具、手段四、教育的起源(单选,次重点)(一)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神创造的(不考)(二)生物起源说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三)心理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心理仿梦露)(四)劳动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单选、次重点)(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没有阶级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1、奴隶社会(单选)(1)中国①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序、校)。②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和乡学之分。六艺教育: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核心是礼乐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2)欧洲(单选)①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②雅典: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2、封建社会(1)中国(单选)①西汉: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宋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内容(2)欧洲(单选)①教会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僧侣教育内容:三科四学(七艺)②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骑士教育内容:骑士七技3、古代教育的特点(单选)(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简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单选)(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单选、简答)1、教育的终身化: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单选)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非重点)(一)我国古代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二)我国近现代1、近代小学的开端:1878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最早公立小学: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2上已考简答,简答备考)(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口诀:意面特饥渴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单选)一、萌芽阶段(一)中国1、孔子1.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作品:《论语》2.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庶、富、教(立国治民三要素)②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类别)(释义: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3)教育目的:完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文-文化知识,行忠信-道德要求(5)教育原则:①因材施教:孔子最早运用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的启发式教学(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③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学记》1.地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