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几点思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讨论我国农业进展问题指明了方向。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我想谈谈在粮食生产方面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问题分析 1.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 最近,在对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的综合分析讨论中,我们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即 50 多年来决定我国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根据 1952―*年的资料,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 50 年代(1952―1962 年)。当时全国粮食单产水平很低,平均亩产多数在 100 公斤以下(只有 1958 年达 104.5 公斤)。在这十年中,因为单产的变化较小,所以决定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即粮食总产基本上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减而波动。 第二阶段,6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1962―1995 年)。经过了“农业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包括进展水利灌溉、增施化肥农药以及推广农业机械等),特别是 70 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单产迅速提高。到 90 年代中期,粮食单产增长到 283 公斤,平均年增长 3.5%;播种面积虽然不断下降(年均减少约510 万亩),但下降速度(年均减少 0.29%)比粮食单产增加速度(年均增长3.5%)慢,所以粮食总产仍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粮食单产的提高成为决定粮食总产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阶段,90 年代中至*年(1996―*年)。这十年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粮食单产增长变慢,徘徊在 300 公斤上下(1996 年为 299 公斤,1998 年为 300.1公斤,2000 年为 284.1 公斤,*年为 314.4 公斤),因而再次出现了像上世纪50 年代那样的情景,即由于粮食单产变化较小,播种面积又成了决定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总产随播种面积的增减而波动。不过,这一现象虽与上世纪 50 年代相似,但本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在我国粮食单产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是进入爬坡阶段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值得关注和讨论的新问题。 2.对我国粮食近年恢复性增长情况的分析 我国粮食总产自 1998 年达到最高值 5.123 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