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实践型的语文课程教学——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2016年3月19日福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家都很关注“核心素养”这个主题词,教育部委托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牵头制定了一个《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这样一个文件,高中课程标准在修订的时候,也引进了这个概念,提出了语文课程要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今天我主要围绕“实践”这个主题词,对建构实践型的语文课程教学发表自己粗浅的观点。这三天时间听了那么多的课,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突破,一个是突破了“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的“魔障”。“魔障”这个词是崔峦老师2010年在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提出的,语文课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事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六年过去了,这道魔障逐渐地被逾越、被突破。二是以“板块式”课堂教学结构取代了逐段分PAGE\*MERGEFORMAT19析讲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两个突破在本次会议名师上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的名师没有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无论是四位说课的老师,还是上课的名师,都很明确这堂课教什么,瞄准的都是本体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名师都没有采用逐段讲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板块式教学或是共同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些名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方面走在了语文教学的前列。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是崔峦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一个口号,怎么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创造性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语文课的重点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必须准确地把握住。现在的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设计大量的还是在分析课文思想内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语文本体教学内容的研究》,发表在《语文建设》上,《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这两个杂志也发表过我写的《围绕本体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我想在座很多老师都看过这几篇文章。我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不是语文课一科独担的教学内容,因此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语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来分析讲解,来组织课堂教学,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科学课,就会异化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应PAGE\*MERGEFORMAT19该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应该突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三天来我们这些名师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薛法根老师上的《谈礼貌》,教学重点不是在分析讨论这篇议论文的思想内容,而是在教学生叙事说理这样一个写作方法,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林莘老师上的《武松打虎》这堂课,采用的是共同体学习的方式,这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佐藤学是教育家,他从教学论的角度推出了这样一种很有效果、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从语文课程教学论的角度看,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就是用共同体这种方法学什么。林莘老师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非常明确的,具体指向“怎么写批注”,让学生通过共同体这么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起学习怎么读课文,怎么写批注,目标非常明确。他不是教《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而是用这篇课文来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听课后来找我,问我“像这样高水平的课,还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无论什么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对课不对人,对名师上的这些课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武松打虎》这样的课怎么上得更好?现场观课老师统计这堂课有五次研讨,学生经历了五次共同体学习,这五次PAGE\*MERGEFORMAT19合作学习怎么有效地层层推进,推进的线索似乎不是很明显,尽管就是提出的学习任务不同,但讨论的似乎都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这堂课学生是写批注了,但是开始写的批注和最后写的批注可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不一定有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有真实的学习行为发生。这堂课的组织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应该围绕“怎么写批注”来组织推进各个教学环节。比如先让学生讨论描写武松打虎的这段文章,哪些地方值得批注,先自己找一找,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