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热门】教研活动总结 3 篇教研活动总结 篇 1 一、研讨主题 说明文的教学 二、研讨目的 说明文的“枯燥”,是因为它一般只有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这类课,往往上成科学课,或是上成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致迷失语文的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对本主题相关资料的搜寻、整理和学习,同过“一课多磨”或“同课异构”的反复操练,达到掌握说明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使课堂既有说明文教学应具有元素,又不失浓浓的语文味,打造尽可能美丽的说明文课。 三、研讨过程与收获 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万里长城》。 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可以比文本更有诗意。课堂上,老师要用诗一般的情怀,歌一样的语言,去承载学生的生命长城。 具体地展开,即“好课三味”。所谓好课,要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上出“语文味”? 2、资料学习 a.《“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关于“语文味”的一些界定: “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语文味”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是文本、老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b.《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这个材料,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不是德育课、美育课、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思维训练课。说明文教学中,过分关注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自然课的现象。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合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和语感来。 3、扎扎实实的磨课。 理论的习得并非能力的真正提高,得在课堂这块舞台上反复操练,才可能将辛勤的汗水凝固成丰硕的果实。为此,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扎实有效的磨课。 最近,各种活动不断:大会小会频繁、抽查视导忙乱。戴老师向大家展示的《秦兵马俑》一课,我们依旧毫不怠慢,事先抽出时间进行了仔细的试上与听课活动。 再拿《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来说吧,沈诗红一人就上了四回。 (1)初稿 当沈老师有了初步的备课方案后,我们教研组专门利用时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