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阿德勒心理学读后感:拥有失败的勇气拥有失败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读后感原创:清泉浅井这几周一直在读日本哲学家、心理咨询师——岸见一郎先生解析阿德勒心理学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接受幸福的勇气》、《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前三本比较简单易懂,尤其是前两本,以对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地讲解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读起来很轻松,假期里花上一天时间,就能读完一本。最后一本比较艰涩,包含更多思辨、推导的过程,很适合在读完前三本后,细细反复钻研,学习阿德勒和岸见先生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最后一本是真正"授人以渔"的。01目的论,而非原因论对于阿德勒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大概和我一样,感觉比较陌生。但如果说起弗洛伊德、荣格两师徒,却几乎无人不晓吧。阿德勒是与这两位齐名的世界三大心理学家之一。常有人误解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其实他们是平等的同事关系。与弗洛伊德凡事从幼年经历中寻找原因的"原因论"不同,阿德勒提倡的是"目的论".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决定论".因为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除非我们使用时光机穿越回过去,否则过去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岂不是束手无策吗?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遇到一些困难就拼命去"原生家庭"里找问题,把一切都归咎于儿时父母的养育方式,却越深究越觉得无力、无奈,只剩自怜自艾,而毫无建设性的行动了。就像我们生病了去看医生,医生研究了半天,把为什么会生病都说透了,就是不提供治疗方案,对治疗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岸见先生认为,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或说"决定论",其实会使人陷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与此相反,阿德勒的"目的论"相信人的自由意志,认为"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必然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以及此时此刻的自己,决定要过怎样的生活。为了解释"目的论",阿德勒举了"脸红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的例子。通常我们会以为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是因为害怕见人,害怕被众人瞩目,才选择一个人躲起来。但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解释这种行为,认为患者恰恰是因为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无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无法接受自己不是世界中心,而选择了从一开始就逃避到众人中去。而"广场恐惧症"不过是逃避的手段,为了逃避这一"目的"被患者需要。"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