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选一个课程建设的开口,与大家交换意见。课程建设无疑是教育改革,着力于改变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我想谈三点:课程很重要,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状况,今后深化课程改革怎么做。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历史关头,会看到其实这个转变是一个社会形态从近代转型现代,从农业主体转型工业化,进而叠加转型为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发展阶段,教育满足于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多样化和高品质,以及积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三句话说:我们需要服务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由此,需要反思,高等教育精英化,而输出之后,被他人摘桃子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大批参与社会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从职业教育到理工科教育,在未来很长时间,还是支撑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发展大国的保障条件;我们需要一批具备专业化和创造力的高端人才,这决定了我们在今后与美国是不是可以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体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关系。在过去的教育变革中,较多聚焦在课程的实施,就是基于国家设定的课程,尤其集中精力在核心课程,也同时是考试课程,进行了窄化的学习。这个学习所塑造的人,一定善于考试,学习基础高度一致,人才的普适性突出,而且也因为考试规定,脑子里有预设问题的答案,标准化了。即思维僵化。尽管我们在国际学业测量中,有很好的成绩表现,而欧美也都到中学来考察学习基础教育的经验。然而我们自己要看到,这个成绩是有预设条件,而且取得这个成绩有代价。稍作解释:一者,学习内容被精简了,集中精力,规定模式,学习几门课程,学习被窄化了。二者,这种学习,分分计较,不是比较谁会学习,而是比赛谁会不丢分,于是思维逐步僵化。有人说,学得越好,读到最好的大学的学生,受害越深。这话有一点极端,可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三者,我们动员了全社会的人员参与,补偿了全社会家庭的资助,以及消耗了全部学生的精力,以过苛的管理和要求,以过度学习,而赢得学业优势。这还是暂时的,一旦失掉家长的督促,例如到外边读大学了,家长管的少了,于是很多孩子就放任自流,不读书了。四者,读书无用,所学在社会职业选择中不具备优势,学历只是入职的敲门砖。五者,我们的教育平均成绩很好,以削峰填谷而获得的。很多学校都把差生的教育作为第一重要的事。于是,我国教育的分化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