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者:王学伟宋爽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 年第 10 期[摘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造成了文化落后的假象。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在弄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并利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情怀、气度和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0-0072-05堅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涉及方法论问题,也涉及相关理论问题。文化自信的提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文化自卑”心理的结束,根本改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贯通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2]。从理论上讲,文化自信的提出,确实具有上述意义。但理论意义要想真正“落地”,还需要经过一番文化建设的努力。中华民族拥有 5000 多年的灿烂文明,这当然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但这种骄傲和自豪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的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完全依赖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因此,每一个中国人要担当起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更应该是一种推动文化建设、文化进步的使命与担当。使命让人充满动力,实干才能创造未来。关于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供人瞻仰,也不应该只是历史久远的传奇故事供人述说,而应该是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活在现代人的心灵中,活在现代人的情怀和精神中,活在现代人对未来的价值追求中。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鲜活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