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感性思想及其意义马克思在确立自己的感性思想之前,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做了较高的评价,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1]4在继承了费尔巴哈以及黑格尔合理思想来源的基础上, 他的感性思想的体现以及确立绝大部分都是在他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反对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阐述的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阐述出来的。 实践作为人的一种感性的生命活动,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其他任何哲学的本质特征,要深刻理解实践观是怎么样在马克思哲学中确立起来的,只有深刻地挖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思想, 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在《 1844 年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是《精神现象学》。对于《1844 年手稿》,我们也可以说,它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2] 。在马克思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体现出他的感性思想的呢?他的感性思想是如何超越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呢?感性思想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以及对他整个哲学基础的确立有着怎么样的意义?笔者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感性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感性思想对费尔巴哈“感性观”的扬弃对黑格尔哲学巨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过程中,费尔巴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批判旧哲学那种纯理论化倾向,哲学走向感性的现实, 他认为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 批判的态度的人; 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96费尔巴哈首次提出了把哲学根植于现实生活中,这一感性思想摆脱了之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头脑中的逻辑推理,远离人们生活, 堆积在书籍中的文字,满足于对整个外部世界的解释和文字游戏的习惯,对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但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观”,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批判继承发展。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巨大绝对精神体系的批判中,具体有几个方面的贡献:( 1)他指出了黑格尔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本末倒置, “把第二性的东西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对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或者不予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