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2011-2015)上海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东面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规划面积 241 平方公里,主要分为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园区、奉贤区五大功能区块。产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等五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区将聚焦的“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发展目标,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创业投资、舒适生活、绿色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开展上海市低碳实践区试点工作是临港产业区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战略行动。为做好试点工作,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虹桥商务区等 8 个区域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沪发改环资(2011)031 号文)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基础条件(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临港产业区于 2003 年筹建,至“十一五”末,产业发展框架、基础设施体系、联动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完善。到 2010 年底,累计建成各类道路 210 公里,河道 98 公里,海堤 29 公里,供水、污水、雨水、电力、燃气、信息管网各 200 公里,雨污水泵站 27 座,电站 13 座,水闸 3 座。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2、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初具雏形。至 2010 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 154 个,吸引产业投资 570 亿元,达纲产值超过 1200 亿元。2010 年临港产业区工业总产值为 351 亿亿元,保持 50%以上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约 30 亿元,保持 30%以上的年均增幅。目前,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建成;现代航运物流、保税物流和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培育发展。2010 年 1 月,产业区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产业、航空产业)两项授牌。3、港、城、区、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到 2010 年底,有 402 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配套房建成分配,安置失地农民 6.4 万人、2.1 万户,安置率达 99%。累计新增就业岗位 5.2 万个,培训约 1.2 万人次,使离地农民实现基本就业,有效避免开发初期容易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