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堂教学中放与收心得体会 追求“放”“收”结合的课堂教学 摘要:每一个“大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一次“收”的过程,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一放一收”的有机结合。数运算的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所占课时数较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最能体现老师课堂上“放”与“收”的节奏。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为例,阐述“放”与“收”结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开放与回收; 互动生成; 重心下移 一、重心下移,有效点拨 追求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开放”,第一步就是强化“重心下移”,把大问题真的“放下去”。新基础教育强调:“真放是指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加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传统教学使老师习惯了提出问题由学生举手回答,让几个学生“接力”回答,代替没有举手的学生思考。其实这样的问答方式十分缺乏学生立场,只有个别学生参加了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要实现“真放”,首先要信任学生,要舍得给足够的思考和沟通时间,其次要求老师要随着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互动。 《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教学是在不进位和进位笔算乘法教学之后进行的,学生经历连续几天的笔算演练后,面对 24×9 要求计算结果时,第一反应自然是用竖式来计算,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已有经验算出正确结果,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新课到底“新”在哪里。老师引导的作用在这里就十分重要了,“大家都能用竖式来计算,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像这样适当的点拨,能帮思维层次较高的学生打开思路,唤醒对口算、巧算等方法的知识储备。假如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仍无头绪,老师甚至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思考“9 很接近几?”。在这个“放”的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生成了各种算法,成为“收”的最好资源。 二、回收资源,反馈提升 追求教学过程真正的“开放”,第二步就是强化教学“资源回收”。《新基础教育讨论手册》指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资源采集上来,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能够成为生生、师生互动性资源。这样,教学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传统教学注重结果大于过程,使老师为了增加练习时间,压缩了新知的探究时间,导致对资源“视而不见”,对探究过程“走过场”,课堂教学“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学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