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表现: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又如写汉高祖刘邦,揭示出他的一些丑行。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评价: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他的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6、为什么说荆轲“智深而勇沉”?智深:荆轲是一个具有较深智谋的侠士,他并不是鲁莽地前去刺杀秦始皇,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为了能接近秦王这一深居宫殿的雄主,荆轲处心积虑,仔细思考着行动方案。第一,他献出秦叛将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以取信于秦王,这是整个行动计划最关键的一步。为此他劝说樊于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慷慨自刎,用心良苦。第二,他根据“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的特殊情况,购求短小便于隐藏的利器,随身携带,并涂以涂药,做到一击成功。第三,等待故人以作强援,非常谨慎。秦宫禁卫森严,凭一个人之力要想生擒或刺杀秦王殊为不易,所以他知道要强手互为声援,方保顺利完成刺杀任务。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智深”。勇沉:荆柯好读书击剑,可见荆柯绝非一般鲁莽之士,而是能明大体、知大义,嫉恶如仇的侠义之士。荆柯与盖聂论剑,与鲁句践争道,都不理会,并且一有冲突,便逃之夭夭。这并非荆柯胆小怕事,正好表现了荆柯不争一时之长,不逞一时匹夫之勇,也体现了荆辆大度沉着的性格。而荆轲实际上是一个英雄,有其勇猛的一面。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而荆轲就具有这样的勇气。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这样的描写,与其说是要把秦武阳当作一个银样蜡头枪式的假好汉来讥讽,倒不如说是要借武阳的失常,来渲染秦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