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学习要点引子: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作品305篇。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儒家尊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共有十五国风,160篇。绝大部分是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出自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带,是《诗经》中最富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一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大雅”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之作。“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现存的《诗经》据说是战国时的毛亨和汉代的毛苌所传,因此又叫《毛诗》。另有齐、鲁、韩三家诗,已亡佚不传。《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赋”,即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即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二、《卫风·氓》赏析《氓》是一首卫国的歌谣。《诗经》各篇都是从首句取字作为标题,“氓”以首句首字作为这首叙事诗的题目。诗的主人公是被氓遗弃的由恋爱而成婚的妻子。全诗六章都是女主人第1页共7页公的自述,前两章叙述恋爱成婚的经历,后四章抒写婚后生活和她被遗弃后的苦痛。《氓》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多情而坚韧的女性。她向往幸福婚姻,遵从当时社会的礼俗,通过自由恋爱,由经媒妁之言,与一个外乡男子成婚。婚后夙兴夜寐,辛勤操劳,与丈夫共同度过多年的贫困岁月,但是随着青春逝去,容颜衰减,遭到丈夫的厌弃,以至于无情地抛弃。她孤苦无告,在孤寂中怨恨男人的背信弃义,反思自己的轻信失误,痛苦地抚摸着自己心灵上的创作,坚韧地活下去。这是《诗经》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完整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封建礼教控制的男女不平等的旧社会尤其普遍,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这首民间叙事诗的不朽价值。从写作手法上来讲,“赋”是这首叙事作品的主体写作方法,赋、比、兴兼容。诗的前两章直接陈述恋爱成婚的经历,用的就是“赋”的写法。继前两章之后,女主人公又在第四章中叙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跟他一起过了多年的苦日子,竟无辜被休弃;又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述回家路上的凄惨悲哀,并且哀怨满怀地谴责男人背信弃义,不讲道德。在第五章中则集中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多年如一日地早起晚睡,昼夜操劳,忠实履行自己的诺言,但得到的回报却是:“至于暴矣。”这些都是赋的手法。本诗第三、四章中还用了“比”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把桑的润泽比作自己容貌的光亮美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用桑的黄落比作自己的美貌凋谢。容色对于女性婚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女主人公深知自己是因为容色光丽才成为那来自淇水彼岸的异乡客的追逐对象,随着青春消逝,容色凋谢,也就被那薄情之徒所厌弃所抛弃了。可以说,正是她的美貌,加之以天真轻信,导致了这场人生悲剧。作为一位温顺内秀的女性,她不好直接表述自己“容色光丽”,于是便婉转其词,用“桑之沃若”作比喻;说到“容色凋谢”也便顺理成章地以“桑之落矣”喻之。这两个比喻含蓄、自然。第2页共7页本诗中两处用到“兴”的写法。“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据说,斑鸠贪吃桑葚过量便会致醉昏迷,这与女子耽于恋情失去冷静有些相似,所以女主人公在以“桑叶沃若”自比容色光丽之后,又以“于嗟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