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医照片、生平及名言1.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扁鹊(公元前 407—前 310),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科,周游列国,四处行医。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扁鹊曾有过“讳疾忌医”的故事,他曾多次拜见蔡桓公,对蔡桓公说从他的表现来看他身体应该有疾病,但是蔡桓公置之不理,等到感到身体不适时才悔之晚矣——《韩非子》。这个故事说明扁鹊不但擅长视诊,而且深谙预防疾病的道理。相传著有《难经》。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曾任长沙太守,故有张长沙之称。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任长沙太守时,他体恤民间疾苦,每月十六、二十一为百姓治病,被称为“坐堂太守”。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3.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华佗(约 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 “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华佗所生活的三国时代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最后因得罪曹操被处死。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