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特种设备概述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内专用机动车辆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于《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其他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史1955年,在原劳动部设立锅炉安全检查总局。1982年,国务院颁布《锅炉压力容器暂行条例》2003年,由国务院颁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并且于2009年进行了修改。2013年,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法》。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全国使用的各类特种设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大型化、高速化的趋势。特种设备的安全工作已经从传统的生产安全,发展成为社会生活安全。事故特点按设备类别划分,锅炉事故18起,压力容器事故27起,气瓶事故29起,压力管道事故3起,电梯事故58起,起重机械事故79起,场(厂)内机动车辆事故32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9起,客运索道事故2起。其中,电梯和起重机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所占比重较大,事故起数分别占22.57%、30.74%,死亡人数分别占16.55%、41.01%。事故原因电梯事故。发生在使用环节38起,安装、改造、修理维保环节20起。事故原因中,安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等设备原因39起;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原因13起;应急救援(自救)不当导致的事故2起;管理不善或儿童监护缺失以及乘客自身原因导致的事故4起。一、术语与定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监督检验定期检验作业人员改造重大修理重点监控特种设备二、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一)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1、使用超高压容器的;2、使用5人以上医用氧舱的;3、使用电站锅炉的;4、使用易爆介质、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及其以上介质、液化气体介质的压力容器或者压力管道,并且从业人数超过100人的;5、使用50台以上特种设备的;6、使用长输管道的。二、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二)操作人员配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规模、特种设备数量、特性等配备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并保证所有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二、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三)上岗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熟悉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知识,了解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应为使用单位最高管理层中主管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领导职责,确保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使用。二、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四)安全培训教育使用单位应确定安全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安全培训教育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加强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作业技能。三、制度建设总体要求使用单位应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管理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三、制度建设(一)特种设备岗位责任制1、主要负责人岗位职责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职责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职责4、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职责5、安全管理部门职责6、使用部门及负责人员岗位职责三、制度建设(二)主要安全管理制度1、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包括停用、报废)制度2、特种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3、特种设备安装、维修改造及调试制度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教育与管理规定5、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三、制度建设6、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申报和实施规定7、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运行记录规定8、特种设备定期安全检查、年度检查和隐患治理规定9、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0、接受安全监察管理制度三、制度建设(三)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单位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以及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操作维护要求,结合生产及工作环境,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并悬挂于操作场所。三、制度建设(四)管理制度的修订为确保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