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行为的教育和矫治教学要点:儿童说谎行为的症状表现、原因分析、教育辅导、现实案例、教育锦囊。教学内容:1、儿童说谎行为的症状表现。2、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3、儿童说谎行为的教育辅导和矫治。4、儿童说谎行为的现实案例分析和教育。5、儿童说谎行为的教育锦囊。教学重点: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教育矫治和案例分析。教学难点:儿童说谎行为的分析和教育矫治策略。一、症状表现(一)想象型谎言这类谎言属于儿童说谎的萌芽,多是由于孩子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象的事(事实上不存在)当成事实而造成的。如三岁的红红很想去珠海玩,就对老师和同伴说“我昨天去了珠海,那里有很多珠在海里游呢!”其实这只是反映了红红的强烈愿望,她还不能区分想象与事实,不知“说谎”是何物,也就不存在歪曲与欺骗之意。(二)虚荣型谎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说谎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孩子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因虚荣心作怪,促使儿童去说谎。这类谎言又分为两种情形:1.夸张型。孩子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将事情夸大或缩小。“我家里的所有衣服都是我收回来折叠好的”,其实只是做了一部分。2.虚构型。儿童编造“我经常上台表演唱歌并获奖”,“妈妈带我去北京并给我买了许多漂亮的衣服”,“我家里有像电影银幕一样大的电视„„”等谎言欺骗自己,互相攀比,企图赢得赞美。这只是求一时的虚荣,炫耀而已,不同于想象性谎言。(三)创造型谎言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汇集、交融到一块儿,搜集自己虚幻世界中的各种素材,进行随意的加工,编成故事、童话。编得有头有尾,说得手舞足蹈,从中获得乐趣。(四)逃避型谎言孩子为了避免受谴责、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说谎。孩子因不具备逻辑抗拒能力,不容易申辨,于是说谎。这是孩子的一种防御机制。与虚荣型谎言不同,逃避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避”,如避免受罚,推卸责任,逃避任务,虚荣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或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逃避性谎言变得愈来愈合理,有时大人一时还不能觉察出来。例如不想干活就说“我很不舒服”;做错了事不想承担责任或受惩罚就说“这事不是我干的”。二、原因分析(一)儿童认知与思维能力发育不完善这类说谎一般发生在年幼的孩子身上,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环境和事物的真伪,常因幼稚无知而说谎;或是因为幼儿对经历过的事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