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游戏心理概述 人们很容易发现,游戏是哺乳动物的普遍存在的行为。而人类儿童的游戏除了生物学意义外,更有丰富的人类学的、心理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意义。因此,儿童游戏受到众多学科的关注。在心理学领域里,可以说,有多少学派就有多少游戏理论。 一、儿童游戏心理的含义 尽管有关游戏的论述很多,但是,由于对游戏本质特征的理解上存在明显分歧,仍然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游戏通常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本质上,游戏是儿童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心理学家侧重研究儿童游戏心理过程,倾向用心理学概念描述游戏特征。诺伊曼(Neumann, 1971)首次把不同的游戏现象的描述规则化为心理学概念,把游戏描述为具有各种方式和各种行为的过程。游戏方式包括感觉运动、表达感情、口头和认知的方式;游戏运动包括探索、重复、复制和变换。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游戏是多种心理成分参与并且以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复合性心理活动。 信息栏 4-4 两种主要游戏本质观 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西方早期游戏理论主要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从本能论理解游戏的本质。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W.A.Froebel)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认为游戏的动力源于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则从复演论的观点出发,将游戏视为种族进化过程在个体发展历程中的延续与再现。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从社会文化历史观理解游戏的本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长期以来,受苏联学前教育的影响,我国学者多数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二、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 有人把游戏比做一团纱线,认为如若把线团解开,其结果是复杂的结构特征便随之消失了。这种观点形象地说明了游戏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对游戏进行结构分析。就一般的心理结构而言,每个游戏几乎都具有认知和情感两种基本成分,其外部行为表现主要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