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的圈层及组成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成因 有关地球内部结构方面的认识主要来自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反射和折射研究。其波速与深度的关系表明,地球由若干圈层组成(图 3.1)。除了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外,地球从外向内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圈层:地壳(陆壳和洋壳)、地慢和地核。在 100 一 200km 左右的地腹内有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带,多数学者认为呈部分熔融状态,所以又称为软流国,是地慢中产生岩浆的主要部位。软流圈以上的地球外层,包括地壳及一部分上地幅(又称岩石圈地慢),称为岩石圈,也叫作板块,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地壳以下第一个地震波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Moho),是地壳与地慢的分界面。莫霍面的深度在大洋下为 10 一 12km,在大陆下为 30—50km。400km 和 670km 处的地震波不连续面是地慢内部的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2900km 深度和 5000km 深度的不连续面则分别是地慢—外核及外核—内核的分界面。对于地球内部各不连续面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多数研究者趋向于这样的结论:壳、慢、核之间的界面可能主要是化学界面;各壳、慢、核内部的界面可能主要是物理界面。表 3.1 列出了地球结构的基本概况。 关于地球圈层的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一些学者(Grossman,1972i2。J;Cameersnn,19731,s:;C1ark et a1·,1972c 21:)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太阳星云随着其温度下降而使各类组分逐渐凝聚和增生形成的,即地球的分带结构是增生过程中形成的(非均一增生模式)。Ringwood(1979)id y’则认为,地球是在太阳星云的各类组分凝聚以后才开始增生的,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的增高发生熔融引起核、慢、壳的分离而形成分带结构(均一增生模式)。由于非均一增生模式不易解释部分元素在地球内部的实际分布,因此目前人什已更多地趋向于均一增生模式。 第二节地球各圈层的结构及基本组成一、大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约 40 一 70km,其结构和组成非常复杂。它虽然只占地球总体积的 o.4%,却集中了地球中 l/2 以上的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保存了从太古宙以来各地质时期的历史记录。 1.陆壳的结构 根据大陆地壳中存在地震波速的不连续面,许多研究者认为,以康拉德面(Conrad)(一l 5km 深度)为界,大陆壳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上陆壳和下陆壳两大层。上陆壳为花岗闪长岩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生热元素、亲稀土元素及其它不相容元素,具有高的Rb/Sr 和。’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