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图书馆建设管理的思考 乡镇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是一条重要的措施。要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减少贫困,农村五保户是理所当然是要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对象。他们是农村村民中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无疑是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终端。保障他们的生活是基层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建设农村敬老院对部分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是保障五保供养对象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举措。省政府把改扩建乡镇敬老院列入了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民政部门是建设农村乡镇敬老院的主管部门,要把它作为了一件大事、实事来抓。 鉴此,就辰溪农村乡镇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及如何巩固和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乡镇敬老院的概况和发展沿革 农村敬老院就是在农村乡镇、村设置的供养“三无”、“五保” 老人和接待社会上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其办院宗旨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终有所葬;办院方针是依靠集体,依靠群众,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敬老养老。敬老院以供养五保对象为主。“五保户”是指那些由集体供给必需的生活资料,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享受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待遇,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这是完全依赖乡镇集体经济生存的社会群体。 追溯农村敬老院建设历程,可谓几渡沧桑。1956 年 XX 省XX 县区兴华乡办起了全国第一所农村敬老院。这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本着“一乡一院”的建院目标,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以本乡镇“五保”对象为主体,全面建设乡镇敬老院。 XX 县区自然条件较差,原属工业大县,因历史长期的沉淀和改革开放,诸多厂矿企业改制解体,导致经济滞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总人口 50.9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2 万人。辖 30个乡镇、6 个办事处、422 个行政村(居委会)。七十年代末,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兴建乡镇敬老院。1985 年建成全县第一所敬老院——麻田敬老院。80 年代后期又兴建了城郊乡、龙泉岩乡敬老院。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没有实现“一乡一院”的目标。全县 30 个乡镇只建了 3 所敬老院,每所敬老院供养 5 至 10个五保户。像全国各地一样,按照大集体时期的供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