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余种经典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 在宜 兴 金 沙 寺 读 书 ,家童供春服 侍 少主 的同 时 ,据 说 偷 学 了寺 僧 制 壶,不经 意 间,成 了紫 砂 壶史 上 的鼻 祖。然 后经 历 了赵 梁 、董翰 、元 畅 、时 朋 “四 大 名家”,然 后是时 鹏 之子时 大 彬 一家独 大 ,时 大 彬 有一高足 ,就 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 亲 和徐友泉交 好 ,并 请 其到 家中 研 制 紫 砂 壶,成 就 了一段 佳 话 。吴梅鼎更 是耳濡 目 染 ,友泉晚 年 自 叹 “吾 之精 ,终 不如 时 之粗”时 ,他不知 道,紫 砂 史 册 上 ,已 经 有了他浓 重 的一笔 。 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 国 传 统 文化中 对“月圆人圆”的向 往 。 石 瓢壶 “石 瓢”最 早 称 为 “石 铫 ”,“铫 ”在《 辞 海》 中 释为 “吊 子 ,一种有柄 ,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