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具有“平行与垂直”现象的许多事物,也是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比较等多种活动,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角两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的表象,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平行线的概念。教学垂直是在学生经历了分类和认识了平行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发现两直线相交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进而建立垂直的表象,抽象出垂直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平行与垂直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五、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卡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回顾直线的知识。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指名说直线的特点(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长度)。 学生活动:如果让你在一张长方形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你会怎么画? 咱们先不画,一起来想象一下。你的头脑里出现这两条直线了吗?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怎样的?想好了,把你刚才想的画在纸上,咱们比一比谁画得既规范又快。 (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