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EPO 有效教育 EEPO 有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文表达为: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简称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西部五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我市天等县2008 年开始试点),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被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单独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好像学生全程参与和合作学习,因此形像地称为“参与式教学” 或“小组合作学习” 。它的核心理念是有效— — 时间有效、资源有效、教学效果有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有效,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ms-eepo 是一个方法系统,因此不能单独地从教学这个环节来认识它,应该从备课、教案、上课的组织、效果的评价等全方面来认识它,下面是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备课与写教案环节 平时备课是想到哪写到哪,有很大的随意性,eepo 的备课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ms-eepo” 要求在充分地研究教材与学生的前提下,首先确定的是课型方式,由课型方式决定自己的教学步骤与策略。 1、框架:首先根据内容确定一节课的整体框架,大致分为多少个节点(参见 eepo 教案示例中的圆圈,每个圆圈就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要占用多长的时间(时间轴),有哪些基本任务(即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 — 通常书写在节点时间轴的下方),明确每个节点要达到何种目标(一般书写在节点时间轴的上方),明确一节课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强化次数(基本知识和技能始终要抓好)。 2、步骤:确定节点后,根据每个节点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 小组内交流与评价— — 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 教师评价” 的基本流程,完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 生生互动(含组内互动和组间互动)— — 师生互动” 多维度的参与到学习中,或许这就是eepo 的精髓— — 参与式合作学习。 3、策略:每个节点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 eepo“要素组合方式”为例,教学中“七个要素轮换着用” ,它的基本方法是: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依据生理、心理和目标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把人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七个基本要素“看、听、讲、想、做、动、静” 单列或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来交替进行。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据资料显示: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看,效果只有20%;教师讲 ,学生听与看,效果只有30%;如果学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