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实验二 实验目的 了解目视解译的原理,掌握目视解译的方法和步骤,能进行一些实际图像的判读。 实验数据 TM图像的光波信息具有 3~4维结构,其物理含义相当于亮度、绿度、热度和湿度。在 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 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3个可 见光波段(即第 1、2、3波段)之间,两个中红外波段(即第 4、7波段)之间相关性很高,表明这些波段的信息中有相当大的重复性或者冗余性。第 4、6波段 较特殊,尤其是第 4波段与其他波段的相关性得很低,表明这个波段信息有很大的独立性。计算 0种组合的熵值的结果表明,由一个可见光波段、一个中红外波段及 第 4波段组合而成的彩色合成图像一般具有最丰富的地物信息,其中又常以 4,5,3或 4,5,1波段的组合为最佳。 第 7波段只是在探测森林火灾、岩矿蚀变带及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最佳波段组合选出后,要想得到最佳彩色合成图像,还必须考虑赋色问题。人眼最敏感的颜色是绿色,其次是红色、蓝色。因此,应将绿色赋予方差最大的 波段。按此原则,采取4、5、3波段分别赋红、绿、蓝色合成的图像,色彩反差明显,层次丰富,而且各类地物的色彩显示规律与常规合成片相似,符合过去常规 片的目视判读习惯。例如把4、5两波段的赋色对调一下,即 5、4、3分别赋予红、绿、蓝色,则获得近似自然彩色合成图像,适合于非遥感应用专业人员使用。 ――《TM图像的光谱信息特征与最佳波段组合》-戴昌达,环境遥感,1989.12 实验原理及内容: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是人们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肉眼观察、经过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验证检查把探测目标地物信息提取和解析出来的过程,是人们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目标信息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地物色调、图形、大小、阴影、纹理、布局、图案等解译标志对实验数据进行信息提取,解译出影像所包含的深层信息。 实验步骤 1.影像解译发展历程: 目前我们所用到的影像都是基于数字的,下面是影像信息提取方法的发展历程,目前这四类方法共存: 人工目视解译 ; 基于光谱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 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 ; 面向对象特征的自动提取 2.目视解译一般程序: ①了解影像的辅助信息:即熟悉获取影像的平台、遥感器,成像方式,成像日期、季节,所包括的地区范围,影像的比例尺,空间分辨率,彩色合成方案等等,了解可解译的程度。 ②分析已知专业资料:目视解译的最基本方法是从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