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成都商报的创新与发展

成都商报的创新与发展_第1页
成都商报的创新与发展_第2页
成都商报的创新与发展_第3页
《成都商报》的创新与发展一、一纸风行《成都商报》诞生于 1994 年。我 1995 年 6 月进入成都商报社。那时候,商报刚刚非常艰难地通过与《生活科学报》合并拿到刊号。从“内”到“外”的先天不足才被解决,却又遭遇了《华西都市报》的异军突起。1995 年,距商报因借壳“四川电器”上市名噪一时还有整整四年。1995 年底,创刊一年的《华西都市报》发行量超过9 万,我们却久久停留在 3 万,这让商报人沮丧,甚至痛苦。报社决定正视不足,研究华西、学习华西,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对标。这种对标很快翻新了成都商报的生态环境和新闻土壤。我们将“综合性城市经济报”的定位调整为“大型综合性日报”,主打都市新闻、社会新闻,强化深度调查、特稿连载等,“社会新闻大爆炸”的时代开启了。作为社会记者的我,也赶上了这个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从早到晚地守在报社,不愿意回家。而这种“社会新闻化”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元老级人物的抗争乃至出走。他们觉得,这背弃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但市场的反馈是直接的,成就感来得非常快。连续两年,成都商报的发行量以“月涨一万”的速度飞速飙升。我们顺势推出全国首个“社会新闻线索有奖征寻热线”,报社唯一的一部电话 3327168 也专供社会新闻部使用。1998 年第四季度,《成都商报》发行、广告全面赶超《华西都市报》,至今领跑成都。实打实的营收数据证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对的。2003 年末,《成都商报》走到了创刊 10 周年的节点。创业期结束了,成熟期必将到来。市场生变,都市报擅长的社会新闻、问题新闻日益暴露出市井化、低俗化、娱乐性、窥秘性的倾向,读者阅读品位提高,也开始诟病其负面与尖锐,这再次催动了商报人的集体内省。那一年,时任总编辑的陈舒平面对全体员工发表了《我们重新上路》的讲话,其核心是:要从市民生活报向现代主流大报转型。这种转型,于 2005 年被他正式命名为“第三条路”。《成都商报》的“第三条路”,就是“办权威性、公信度、市场份额最高的报纸”,理性、建设性成为报纸的明确指向,做“严肃报纸”、重构舆论公信力成为编采人员的共识。此后十年,《成都商报》一路高歌,不仅开启了自身的“后都市报时代”,且悄然带动了都市报阵营的分化裂变。我们传播主流新闻,占据主流市场,培养主流读者,拓展主流广告,大报气质逐渐显现,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 年,我接任《成都商报》总编辑。此时,新媒体日新月异,纸媒所受冲击尤其严酷。变化是必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库响当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