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 2011 级小学教育硕士 Y112121 倪啦 作为一间百分之九十学生家庭贫困,多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移民子女的学校老师,雷夫老师(Rafe Espu ith)在恶劣的环境下,在同一间教室包揽了所有的课程,从1981 年工作至今,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第56 号教室的奇迹1》中,雷夫老师的热情执着,以及对教育坚定的信念和到位的理解,给了我们心灵深处极大的震撼,多少老师又一次萌生出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再一次阅读了雷夫教师的《第56 号教室的奇迹2》, 道奇球场一场精彩的球赛贯穿始终,虽然对于棒球不甚了解,但每一回合看得出都是扣人心弦。当然,雷夫老师醉翁之意并不在一场球赛,而是在球赛进行的过程当中的一些细节中,他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种叙述虽然巧妙,但在一些专业的术语当中,实在让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虽然感觉没有阅读第一册时那么震撼,却也让我从中找到了一些我最近正在关注的教学问题,心中甚是惊喜: 一. 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比我们自己更美好的人生,假如他们珍视时间,这梦想更可能成真。 在雷夫老师的眼中,守时不并仅仅意味着能够依照时间表完成作业,“光凭成绩,看不出来孩子是否懂得适时的重要性”。对于时间更“表现出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书这么多年,对班里的孩子最深恶痛绝的一点就是没有时间观念。接手的无论哪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让你很容易抓狂:早自修大家都已经进入状态,跟着老师读得绘声绘色,不合谐的“报告”声就会响起;下课别的同学都在忙着做课前准备,他早就溜得没影了,可等到上课铃声响起,他才恍然大悟地打开书包;哪怕是到了放学,别的同学都已经背上书包准备排队回家了,这几个人总是迟迟不肯走出教室,三催四请之下才发现原来作业没有抄完,书包也没有整理,根本没有做好放学准备;越是这样的孩子,回家也是一样,做作业拖拖拉拉,不到十点钟,根本就无法上床睡觉,于是第二天又不能按时起床,如此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样的孩子不仅年年有,班班有,而且在我执教生涯当中,还感觉到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也曾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家访,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父母过多的干涉与包办他们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自觉自主的过程,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