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课题 《范进中举》 设计者 孔彩平 教授者 孔彩平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九(141、142) 授课时数 三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教学 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教学 方法 朗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 资源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相关资料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课文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 度 的思索 ,我 们一同 走 进《范进中举》,去 寻 求 答 案 。 二 、相 关 知识介 绍 我 国科举制 度 古已 有之, 它 作 为一种 选 拔 人才 的制 度 , 据 记 载 始 于 汉 代。以 下各 朝, 在这基础 上 , 或 继 承 , 或 变化, 但 大 体 都 有一套 较 为完整的选 拔 人才 的科举制 度 。 学生了解 中国古代科举制 度 学生思考联 想 学生主 动听 , 批 注 相关 知识 2 教 学 过 程 明 、 清 两 代 的 科 举 制 度 大 致 相 同 。 下 面 只 就清 代 的 科 举 制 度 加 以 简 单 的 叙 述 。 清 人 为 了 取 得 参 加 正 式 科 举 考 试 的 资 格 , 先要 参 加 童 试 , 参 加 童 试 的 人 称 为 儒 生 或 童 生 , 录取 后 称 为 生 员 。 儒 学 ( 清 代 有 府 学 、 州 学 和 县 学 ,统 称 为 儒 学 ) 和 孔 庙 在 一 起 , 称 为 学 宫 。 生 员 ”入 学 ” 后 即 受 教 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