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山东省平原县第四中学 张永华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涉及到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前面的章节中零碎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被酸雨腐蚀,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但对金属的性质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知道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学会初步判断; 了解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一般方法。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通过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4、教学媒体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HCl,稀H2SO4 Al(NO3)3溶液,CuSO4溶液,Al2(SO4)3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 5、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以促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