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2 5 0 0 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 可以说 是原 始 形态 的人 身 救济后备制度。 尽 管 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 生 很 早,但 因 中央 集 权 的封建制度和重 农 抑 商 的传 统 观 念 ,商 品 经 济发展缓 慢 。从 而保险业赖 以产 生 的经 济基 础 和物 质 基 础 都 不 具备。所以,始 终没 有产 生 商 业保险。 中国资 本 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 着帝 国主义对中国通 商 贸 易 和经 济侵 略 而来 的。在鸦 片 战争 前,外 国商 人 在对华 贸 易 中,为 了应 付海 盗 、战争 和变 幻 莫 测 的海 上 风 险,需 要 保险的保障 。1 8 0 5 年,英 、印 商 人 在广州 成立“谏 当 保安 行”,亦 称 为 广州 保险协 会或 广州 保险社,这 是外 商 在中国开 设最早的保险公 司 。继 英 国之后,美 国、法 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 8 6 5 年 5 月 2 5 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 8 6 5 至1 9 1 2 年的 4 0 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 3 5 家。1 9 1 2 年到1 9 2 5 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 3 9 家。1 9 2 6 年到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