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 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帝王陵寝的建制,按照时间顺序和先后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 方上, (二) 以山为陵, (三) 宝城宝顶。 方上,即在帝王地宫上部的地面上,以黄土层层夯筑,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封土。这始自周代礼仪的建制,历经秦汉,到唐代终止。至今规模最大的方上,就是秦始皇陵封土,它远看如同一座不小的山丘,在岁月之流的冲刷下不复有当年的形态。西汉帝王也沿用了方上建制,只是规模已经无法和秦始皇相比了。 以山为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创。他借用长孙皇后的遗言 “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唐太宗借助自然山川营造自己陵寝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一点连秦始皇如此巨大的方上亦难比拟。以山为陵,对于防盗也是大有裨益的。太宗的昭陵虽然被盗掘,但是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却因为山石坚固而至今未曾开掘。以自然伟力抗拒自古以来猖獗而神通广大的盗墓贼,唐代皇帝在这一点上远比历代帝王幸运。 宝城宝顶,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意。此后的明清两朝帝王都采用了这样的建制。这种建制兼具了以山为陵和方上的特点。陵墓依山而建,在帝王地宫之上建起围城,城上有明楼可驻守陵官兵,围城中填入厚土,仅露出一个圆顶。宝城宝顶的说法因此而来。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 "子随父葬,祖辈衍继" 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