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 古 人 十 分 重 视 身 上 的 佩 饰 , 不 仅 用 以 美 化 自 身 外 形 , 而 且 借 以 标志 身 份 等 级 。 佩 饰 都 系 在 革 带 上 然 后 连 于 大 带 。 常 见 的 佩 饰 有 玉 、珠 、刀 、帨 等 。《 释 名 》:“佩 ……有 珠 、有 玉 、有 容 刀 、有 帨 巾 之 属 也 。” 1. 玉 玉 是 最 重 要 的 佩 饰 。《 礼 记 ·玉 藻 》:“古 之 君 子 必 佩 玉 ”, 又 说 “君子 无 故 玉 不 去 身 ”,“故 君 子 在 车 则 闻 鸾 和 (车 上 的 铃 )之 声 , 行 则 鸣 佩玉 ”。 一 走 动 佩 玉 即 发 出 叮 咚 的 响 声 , 是 因 为 所 佩 不 只 一 玉 。《 大 戴礼 ·保 傅 》:“下 车 以 佩 玉 为 度 , 上 有 葱 衡 (即 青 色 的 珩 玉 ), 下 有 双 璜 冲牙 , 玭 珠 (又 称 蠙 珠 , 即 蚌 珠 )以 纳 其 间 , 琚 瑀 以 杂 之 。”(《 周 礼 ·玉 府 》,郑 注 略 同 。 )因 为 所 佩 非 一 , 所 以 又 称 杂 佩 。《 诗 经 ·郑 风 ·女 曰 鸡 鸣 》:“知 子 之 来 之 , 杂 佩 以 赠 之 ; 知 子 之 顺 之 (与 己 和 顺 ), 杂 佩 以 问 (赠 )之 ; 知 子 之 好 之 (与 己 同 好 ), 杂 佩 以 报 之 。”毛 传 :“杂 佩 者 , 珩 、璜 、琚 、瑀 、冲 牙 之 类 。”朱 熹 的 《 诗 集 传 》 说 得 比 较 清 楚 :“杂 佩 者 , 左右 佩 玉 也 。 上 横 曰 珩 , 下 系 三 组 (丝 绳 )贯 以 蠙 珠 , 中 组 (中 间 一 根 组 )之 半 (半 截 处 )贯 以 大 珠 曰 瑀 (其 实 不 是 珠 而 是 石 之 次 玉 者 , 朱 误 ), 末悬 一 玉 , 两 端 皆 锐 , 曰 冲 牙 , 两 旁 组 半 各 悬 一 玉 , 长 博 而 方 曰 琚 , 其末 各 悬 一 玉 如 半 璧 (半 圆 形 )而 内 向 曰 璜 , 又 以 两 组 贯 珠 , 上 系 珩 两 端 ,下 交 贯 于 瑀 而 下 系 于 两 璜 , 行 则 冲 牙 触 璜 而 有 声 也 。” 玉 本 是 一 种 贵 重 的 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