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_第1页
1/40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_第2页
2/40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_第3页
3/40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概说 一、意象概念的历史 1 《周易.系辞上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相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第一,这段文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言”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意”,而“言”所不能尽的“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表达出来。但这里所说的的“象”指的是“卦象”,即“易象”。 第二,它是圣人对宇宙万物仔细观察的产物。它不仅描摹物象的外观,还象征其内在的本质。“象”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形容、象征,甚至于变形,“象”,本身具有了作为主观创造的特点。 第三,“象”本身并非目的,“立象”是为了表达“意”。古人创造“易象”的目的在于用它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及其易理(“道”)的看法,即“圣人立象以尽意”。它反映出儒家的观点,认为圣人创制的表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强调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第四,这里所说的“象”是指卦象,它虽然既指向客观实在又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它只是预卜吉凶之用的宗教巫术形式,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不能和艺术形象画等号。不过,这种提法尽管没有把“意”和“象”直接组合到一起,但提出了“言、象、意”三个意象理论的基本要素。以《易传》阐释为基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意象”范畴在哲学规定中的“表意”性。至今仍被人们看作是意象理论的发端。如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认为“夫象者,出意也”“尽意莫如象”。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第五,这种理论和中国古人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2 王充的 “礼贵意象”说。这是古代典籍当中第一次将意和象结合起来使用。 《论衡·乱龙篇》:“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糜、布候之类。”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画布上画上熊、麋、虎、豹等兽类的像,以供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射猎,以此来表示他们能够降服猛兽,象征他们的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