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情分析与命题趋势】本章内容以描述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情况为主,同时也涉及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决定着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走向。因此,考查内容相对集中,但考点分散,命题以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考点概述】 1.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条件;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3.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论争;4.周作人与新文学理论建设;5.新文学革命中的报章杂志;【考点精讲】1.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条件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始。而这场影响巨大的文学革命赖以兴起的条件需要从三个方面描述:1)社会历史条件:晚清的政治改革,特别是辛亥革命,最终瓦解了封建帝制,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西方社会的内部危机促使它改变了武装侵略中国的策略,其历史后果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印刷技术与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给文学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晚清以来的留学潮和近代教育的逐步推广,造就了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群体,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生力军。2)思想文化渊源: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以来思想启蒙运动最重要的历史成果,而晚清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给五四文学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条件。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主要有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派”,以郑观应、冯桂芬我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到洪宪复辟,中国社会连续遭遇的历史性挫折宣告了晚清启蒙运动的彻底失败,因此为新自由派和激进派进一步的启蒙实践提供了契机。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和章士钊于日本东京主办的《甲寅杂志》是民国初年最具影响的自由主义刊物,而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则是激进主义的大本营。这种具有某种程度的复杂性的启蒙实践在多方面为文学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条件。3)语言和文体准备:五四文学革命之前,先有黄遵宪等人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提倡“俗语”逐步就成为进步知识群体的共识;继之是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与之相呼应,晚清由舆情小说开始,分蘖出谴责小说、黑幕小说、狭邪小说和鸳鸯蝴蝶小说等,它们描摹世态百相,渲染世俗欲望,取材于现实而不能超越于现实。这些在语言和文体方面给五四文学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