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 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 2 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 :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 ):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 ):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3 ):中年作家。(4 ):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5 ):新派作家。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 :八十年代作家意识。(1 ):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2 ):创新意识(现代意识) 第二节 8 0 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 (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 8 0 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 7 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 :启蒙意识 2 :现代意识 (二):8 0 年代文学创作 8 0 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 5 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 :小说创作,8 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85 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文学由形式的实验开始又转向重视内容。2:诗歌,最开始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如艾青等,但没有新突破。其后出现的是在形式上有探索变化的“朦胧诗”,但就主题来说,仍然统一在对文革的历史反思这一主题下。85 年之后有配合文学现代化实验的新生代诗人发起的新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