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7章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教学时数:5 学时 教学要求: l、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理解分子吸收光谱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3、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性能和测定方法。 4、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吸收光谱原理,吸收定律(比耳定律),影响吸收谱带的因素,溶剂效应,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单组分、多组分定量分析。 难点:用经验规则计算max 7 -1 分析光谱概述 通常指的紫外光谱主要是近紫外(200-400nm)和部分可见光区(400-800nm)的光;这些光的能量相当于共价健电子和共轭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故又称电子光谱,或紫外可见光谱。 UV-VIS 是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由于价电子跃迁时所需能量在紫外,可见区,所以 UV-VIS 是研究推断化合物结构以及进行成分分析的重要手段。 一、分子光谱的产生 分子光谱包括电子光谱、振动、转动光谱。 E 分子=Ee+Ev +Er+E 平动+…… E≈Ee+Ev +Er 所以:1、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的是电子光谱。 2、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 Larmbet-Beer 定律上。 其中λmax εmax 为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 A=εbc 定量分析的依据 2 比吸收系数E1%=10×ε/M 二、U V -V IS 主要研究对象 凡所产生π-π*,n-π*跃迁的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都有吸收,故其主要是研究含共轭双键的化合物。 7-2 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 一、电子跃迁的类型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当原子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将重新进行线性组合而形成分析轨道。 *轨道的能量 σ<ππ*>π>σ* 关于“极性”:根据光电子能谱中的解释如下: 电子进入成键轨道,键能增强,键距缩短,极性减弱; 电子进入反键轨道,键长伸长,偶极距增加,极性增加。 即轨道的极性是电子云相互集中生成或相互分离的结果。 1、σ-σ*跃迁 跃迁时所需λ<200nm,发生在真空紫外区(空气中 N2、O2、CO2 有吸收),为饱和烃中 C-C、C-H(λ=125nm)的吸收,由于技术困难,应用较少。 由于σ-σ*跃迁的化合物在 200~1000 nm 内无吸收,故此类化合物,如己烷,环己烷等常作为紫外光谱测定中的溶剂。 2、 n-σ*跃迁 近紫外区,含有未共用电子,如:-OH,-NH2,-SH,-X 等。如 CH3OH 3、π—π*跃迁 一般发生在近紫外区,含有双键或共轭双键。为强吸收,ε>104。 当有共轭双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