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八大通病及对策(一) 笔者有幸参加成都实业举办的南方20家钢铁企业理事会关于2008年设备管理工作会议,并结合钢厂管理咨询案例,对当前钢厂设备管理问题诊断如下: 通病一、生产与设备的矛盾与生俱来,剪不断,理还乱 (1)规模扩展带来设备管理二元化难题 其一、目前各钢厂搞规模扩展,工序产能不匹配,特别是铁前系统生产能力不足,存在设备超负荷与带病作业现象。 其二、各钢厂处在产能置换重要时期,一方面,老生产系统设备出现超龄服役现象;另一方面,检修人员素质跟不上新设备对维修人员技能的要求。 (2)维修费用与设备运行质量 各钢厂对设备维护四大费用实行严格的预算约束制度,但是费用过低又会影响设备运行质量。在访谈中,二级单位对四大费用控制反映比较强烈,有些二级厂私下把生产其他消耗成本挪用到设备维修费用上。 (3)检修周期与检修质量 大多数钢厂现有设备管理模式实现点检定修制度,但实际生产中,为赶生产,大打折扣,检修周期缩短,检修质量下降。 (4)备件安全库存与资金占用 钢铁企业设备较多,保持备件一定的安全储存量是必要的,但过多库存又带来资金占用。钢厂新上设备规模大,固定成本高,停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要求在线检修过度到离线检修,对备件甚至整套设备的库存提出新的标准。 (5)设备运行质量与安全、工艺操作 设备运行质量较高,稳定顺行,产量也会提升,安全事故也会减少。但产量如果以拼设备为代价,又会导致设备性能达不到要求,发生故障时间概率大。 违反工艺纪律,如某钢厂轧制低温钢造成生产事故;擅自停用除尘设备导致设备事故;某钢厂全年累计发生非计划检修50次,10%是点检不到位、90%是操作不当造成设备非计划检修。 (6)设备运行可靠性与产品质量 设备运行并不完全代表生产就顺行,设备运行有精度问题,特别是钢厂新区产能设备大型化以后,实行 PLC控制,对设备运行可靠性更为重视。如果设备不按设定工艺参数运行,会带来产品质量问题,如轧钢尺寸偏差问题。 通病二、定修计划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强 宝钢提出点检定修制度,几乎被业内普遍推广,但实际运行中是大打折扣的,有些钢厂设备部长认为宝钢条件好,可以做到这点,但对于广大钢厂是无法做到的,比如某钢厂转炉炉衬更换不及时导致穿炉事故。 通病三、设备点检维护没有长效性 首先,各大钢厂点检员的激励机制是缺失,点检员的薪酬与付出呈倒挂之势,严重制约了点检定修制功效的发挥,现有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