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 名词解释 传播: 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1. 符号: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编码和解码:编码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是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众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3. 受众: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受众是明确的,且人数较少。受众与传播者相对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而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大众传播者和受众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级,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特色。 4. 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较为虚构,也或者歪曲。 5. 反馈: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 6. 传播媒介: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有两种含义:第一,他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他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7. 意见领袖:它是拉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辩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8. 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传播学先驱保罗 拉扎斯菲尔德在 20 世纪 40 年代进行的著名的伊犁县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两级传播论认为,媒介信息不是直接到达受众的,而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再到受众的传播过程。此后,传播学者罗杰斯又将两级传播扩展为 N 级传播,认为传播过程是由多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