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髓腔输液方法 传统上儿童输液主要选用四肢及头皮的浅表静脉,但是如果需要快速大量补液以及长期补液,上述通道常不能满足需要,现介绍骨髓腔输液方法。 骨髓腔输液方法用于儿童的急症抢救,短时间内应用静脉途径取代。该法需用骨髓穿刺针,穿刺点主要选择在:髂前上棘、腓骨小头、胫骨粗隆、锁骨头、肋骨。任何一种输液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骨髓腔输液方法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骨髓炎、皮下肿胀、血中检出脂肪滴等。 骨髓腔输液的操作方法:选择部位—消毒—局麻—骨髓针穿刺—抽出针芯—回抽有脊髓液—加压注入 N.S10m l—输液。液面高度要求高于穿刺点约 80cm 。最高输液速度髂骨约为32m l/kg.h, 胫骨约为 18m l/kg.h。 以胫骨粗隆穿刺图示: 骨髓腔输液 在临床急救中,能否及时、有效地建立输液通道直接关系到救治的成功与否。建立静脉通道的一般方法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穿刺及静脉切开等。对于危重患者,外周静脉常收缩塌陷,穿刺困难;中心静脉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静脉切开又耗时长,并影响复苏术的实施。儿科急诊医学上写有,在危急情况下,建立急诊输液通道的最佳方法为骨髓腔输液。输入骨髓腔内的药物和液体可迅速、有效地进入血液循环,经骨髓腔给药与中心静脉给药进入体循环的时间大致相同,快于外周静脉给药。对于无法常规静脉穿刺的危重患者,骨髓腔输液可作为传统静脉输液的首选替代途径,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技术。我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科监护室曾做过数例骨髓腔输液,有效建立了输液通道,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操作方法:穿刺部位应以患儿体位舒适,操作方便,不影响抢救为原则。在儿科常用部位有胫骨、髂前上棘、胸骨、锁骨等。以胫骨为例:将病儿取仰卧位,两腿稍分开,一腿呈屈曲状,将胫骨部位垫高并适当固定,胫骨粗隆内下方 1~3 cm 平坦处作为穿刺点。术者常规消毒,戴手套,铺巾,选择不同型号的金属骨髓穿刺针。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上下皮肤,右手持骨穿针从穿刺点垂直进针。穿过皮肤,针头碰到骨面时,宜徐徐有力转动钻入,针头与骨干角呈60~90°,获得“突破感”后拔除针芯用 5 mL注射器回抽,有骨髓液即证实在骨髓腔。穿刺成功后,试验性的推注 5-10ml生理盐水,观察局部有无渗出肿胀,然后将输液装置与针状尾端相连接即可输液。用无菌纱布妥善固定穿刺针周围,防止穿刺针左右上下晃动。 骨髓腔输液的护理要点 1) 穿刺前护理:正确判断建立骨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