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3 年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8-31 15:05:31 阅读9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 19 分) 1.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D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有机体 生态系统: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2.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转变的标志是由谁提出的建议:“防重于治”?( D ) A.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21 世纪议程》 C.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 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D.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 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转变的标志是 1979 年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提出的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防重于治”。得到了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赞同。 3.“三同时”制度首创于( )中国首创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英国 4.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几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终止承包合同?( B ) A.1 年 B.2 年 C.3 年 D.4 年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的主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D ) A.针对性 B.单一性 C.广泛性 D.特定性 6.某排污工厂附近的农户,故意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农田减产,于是,该农户向工厂索赔。对此,由谁承担责任?( A ) A.该农户 B.排污单位 C.该农户和排污工厂 D.该农户和排污单位均无责任 7.在环境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原则为( B ) A.谁主张谁举证 B.举证责任倒置 C.共同举证 D.一般的诉讼举证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第 74条规定: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8.由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增大,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 A ) A.酸雨 B.沙尘暴 C.煤烟一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D.“温室效应” 9.夜间突发的噪声,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 A ) A.15dB B.20dB C.25dB D.30dB 10.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 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 公顷的,由谁批准?( A )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土管部门 11.臭氧层的保护,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