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志教你如何写好文字材料DDDDDDDDDDDDDDDDDD判断一个材料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材料有没有针对性。一些材料质量不高、领导不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针对性从哪里来,最直接的就是抓问题。提岀的问题越尖锐、越贴近实际、越具有普遍意义,引起的反响就越大。抓哪些问题?要抓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讲岀来后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要抓十分突岀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把那些“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在合适的场合讲岀来,让群众和部属清楚组织的看法和态度,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和交待;要抓将要遇到的关键问题,讲这一类问题,主要目的是增强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那么,怎样提岀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增强文字材料的针对性呢?我认为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切中要害。鼓要敲在点子上,蛇要打在七寸上。提岀问题要直奔关键,敢于查摆矛盾,敢于揭露倾向性问题,追究其原因、教训。有一个材料对“好人主义”和“叫好主义”分析得比较好,可以说讲在了点子上和要害处,它是这样讲的:现在一些单位“叫好主义”很有市场,“叫好主义”比好人主义有新发展。好人主义只是不敢和不愿得罪人,叫好主义”则把功夫下在拍马溜须上,见人就讲“过年的话”,逢人先戴“高帽子,就连党委民主生活会上,也往往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很难开展起来。有的怕得罪人,批评别人开不了口、处理问题下不了手,甚至在有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退让;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都是与好人主义与“叫好主义”盛行分不开的,也说明一些单位少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必须在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上下功夫。二是要由表及里挖深处。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不能光是摆现象、谈危害,而应站在更高起点上分析,从更新的角度来审视,找岀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能不能把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找岀来,是决定材料思想性强弱的重要方面。分析问题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涉及方方面面,要讲最本质的东西,不能老和尚的帽子一一平平沓沓。如果要害的、本质性的原因找不到、写不透,材料的思想性就上不去。俗话说,掘深井得甘泉。我们打井挖了很多锹的时候,常有“差不多”的感觉,可就是不岀水,如果这时不停地挖上几锹,甘泉就会喷涌而岀,少挖一两锹,就可能是一个枯井。分析问题也常是这样,感到“差不多”的时候往往也是才思枯竭的时候,这时如果再鼓一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