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焊接工艺 (一)、焊前预热 正式施焊前应检查焊接装配是否符合规定。图纸及工艺文件要求工件预热时,应对工件进行预热。预热温度由工艺评定确定或参照 NB/T47015-2011 执行。预热在坡口两侧均匀进行。一般宽度每侧不得小于 100m m ,严防局部过热。 (二)、焊后热处理 1、作用:保证装备的质量、提高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延长装备寿命。 2、目的:松弛焊接残余应力、稳定结构形状和尺寸、改善母材、焊接接头和结构件的性能(① 软化焊接热影响区 、② 提高焊缝的延性、③ 提高断裂韧性、④ 有害气体扩散和逸出、⑤ 提高蠕变性能、耐腐蚀性能、抗疲劳性能等) 3、规范 加热温度:最主要的工艺参数,相变温度以下,低于调质钢的回火温度 30-40℃,同时避开钢材产生再热裂纹的敏感温度。 保温时间:工件厚度选取焊件保温期间,加热区内最高与最低温差不大于 65℃ 升温速度:焊件温度均匀上升,厚件和形状复杂构件应注意缓慢升温。升温速度慢使生产周期加长,有时也会影响焊接接头性能。 冷却速度:过快造成内应力过大,甚至产生裂纹 进、出炉温度:过高与加热、冷却速度过快结果类似 4、方法-炉内热处理 加热燃料:工业煤气、天然气、液化气、柴油 整体热处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 优点是被处理的焊接构件、容器温度均匀,比较容易控制,消除残余应力和改善焊接接头性能较为有效,并且热损失少。需要有较大的加热炉,投资较大。 分段加热处理:体积较大,不能整体进炉时,局部区域不宜加热处理 重复加热长度应不小于 1500m m。炉内部分的操作应符合焊后热处理规范,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 5、方法-炉外热处理 被处理的装备过大,或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炉内热处理时,只能在炉外进行热处理 加热方法:工频感应加热法、电阻加热法、红外线加热法、内部燃烧加热法 整体焊后热处理:不能进入加热炉的大型装备,在安装现场组焊后,将其整体加热、保温而进行的热处理 局部焊后热处理:对装备的局部,如焊接区域、修补焊接区域或易产生较大应力、变形的部位进行局部加热 6、炉外整体焊后热处理注意问题 ① 由于把底座上面的装备整体加热,考虑到热胀冷缩产生的变形和热应力,必须防止对本体结构、支撑结构、底座等产生不利影响 ② 由于对大型装备进行加热,采用的热源,均匀加热所需的循环、搅拌装置以及炉外产生的热量等问题都应特别注意其安全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