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護(s&u)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 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3 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译文】古代教学,家(25 家)里办学有“塾”,党(500 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学习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亲爱同学乐和群众。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学习了七年,就考察他能否讨论学问上的深奥道理和选择朋友;这已可称为“小成”。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这可以称为“大成”。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