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扶持本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维护其经济独立、推动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也许多弊端。因此,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第二次在20 世纪70 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 除了通过国有化没收、征收、赎买外资企业,使之变为国有企业外,更主要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由政府投资兴建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并逐渐使其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 在拉美一些独立比较早、工业化起步也比较早的发展中国家,战前国有经济就有了一定基础。战后,这些国家再度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使国家资本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在战后不到10 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工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就从466 家猛增到1478 家。国内资本很快就在交通运输、金融、战略物资和基础工业等重要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到了20 世纪70 年代,阿根廷国有企业的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钢铁工业为37%,造船业为45%,石油化工业为82%,电力、煤气、电话为95%。(注:肖海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61)巴西在独立以后也大力发展国家资本,特别是把国有经济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收益慢而私人无力经营的重工业和农业部门,以及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据巴西《视野》杂志公布的调查材料,1984 年巴西最大的200 家企业中,国有企业为81 家,其总资产占200 家大企业全部资产的74.2%,其纯收入占200 家大企业全部纯收入的56.3%。 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韩国的国有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