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点,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 “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创作时很重要,那么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四个鉴赏的角度: 2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无论怎样,总要层次分明。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又如周德清《【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二)色彩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