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 47-49 的内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千克和克这类较小的质量单位,学生可以通过拎一拎,称一称来感知,但吨是一个较大的很难直接感知的质量单位。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较轻的学习用品,再感知五千克的大米,近而感知25 千克的一袋大米,并认识到4 袋大米100 千克是比较重,10 个100 千克是1000 千克,1000 千克就是1 吨。再通过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平均是25 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 吨认识到要有40 个学生的体重加起来才大约是1 吨。 教学目标: 1.认识、感知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 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了解一些较大物体的重量。 3.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新知的学习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课前准备: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3.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吨”。(板书)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我们以前学 2 过那些重量单位? 2.激趣:1 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拿起你的学习用品,它们大约有多重?同学们的学习用品拿在手上感觉怎样? 3.提问:有没有带以“吨”做作单位的物体?为什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老师也找来了一些以吨作单位的物体。﹙出示幻灯片﹚ 【评析:“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吨的知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和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以前所学重量单位的基础上,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没有带以吨做作单位的物体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计量单位的物体都较大,而且非常重。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借助直观形成表象 1.感知较轻的物体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感受1 吨的重量,我们先来感知一些轻的物体. 提起你课桌上的 5 千克的大米,感觉怎样?和学习用品比起来,感觉怎样?老师带来了两袋大米,请大家估计它大约有多重? 提问:一袋大米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