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 小放风筝 三月里来是清明, 姊妹们双双去踏青, 姐妹们,双双去呀踏青呀, 哎呀呀! 随带着纸糊的那个糊纸的, 丁丁猫儿黑老鹰, 美人头上加七星, 在万花楼前去放风筝, 离却了绣房门哪, 马上要启程哪。 姐儿来在一里亭哪, 得见几个文童生, 怀抱着三字经来四字经, 口念五经和六经, 这小小书童在随后跟, 上京去求名哪, 上京中头名哪。 姐儿来在三里亭哪, 得见几个姐儿们, 头上巧梳乌云鬓, 金簪压定燕儿根, 瓜子脸儿白生生, 淡点胭脂和嘴唇, 丝布衫儿是镶滚, 八幅罗裙两边分, 十指尖尖如嫩笋, 红绣花鞋紧紧蹬, 亚赛王昭君哪, 赛得过玉美人哪。 姐儿来在五里亭哪, 得见几个儿童们, 头上挽了一个丫扎髻(儿), 叉叉裤儿现蹬蹬, 拐扒子细麻绳, 手上还提了一个玉美人, 骑竹马放风筝, (白:老天爷下大雨,哦嗬!) 风筝放不成。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 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 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