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层走班排课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陈永林拟)改革背景: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在学校除了要学习必修课程,还有总量超过必修课程的国家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 21 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一、分层走班制界定: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兴趣、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分学科去对应层次班级上课的学习模式,传统行政班保持不变。二、分层走班学习的优点: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3. 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教师也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使原本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有所改观。解决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避免“两极分化”“恶性循环”。三、分层走班制的本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