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学习资料【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草原写作背景(作者:老舍)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老舍《草原》课文详解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写初入草原——草原美景图。作者以诗人的笔触描写了草原的美景,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作者先写天,天的可爱,写到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写草原一碧千里,小丘和平地都是绿的,像无边的绿毯;写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尤其是那些小丘,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写所见和所想都融合在一起,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句不就是说想象的吗?作者不仅写了景色,还写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读着那些舒服的文字,分明在和作者一起分享见到草原时的欣喜和激动。我们可以从“高歌一曲、惊叹、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词语中略见一斑。】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访问途中,迎接远客图。进入草原之后行程是寂寞的,从三个“一百五十华里”可以看出;辽阔的草原时寂静的,“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但见到河流之后,这种寂寞和寂静便一扫而光。马群、牛羊群以及迎接远客的队伍,这种独具草原特色的事物让作者倍感新奇:“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样的想象作者随手拈来。此时此刻,作者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尊荣: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这是民族团结的具体体现。作者的心情顿时也激动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作家用词是非常精到的。从这段话的一些句子当中展示了语言大师...